投稿指南
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,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,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。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、删节权。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,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。 一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。 2、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。 二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。 7、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民族研究论文免费查重(中南民族大学论文查重(2)

来源:青海民族研究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12-09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自从孔颖达明确提出孔子不删诗的观点后,在诗经学领域的影响非常大,引发了一场持续一千多年的学术公案,自宋清之时起,一直争论不休。 南宋郑樵

自从孔颖达明确提出孔子不删诗的观点后,在诗经学领域的影响非常大,引发了一场持续一千多年的学术公案,自宋清之时起,一直争论不休。 南宋郑樵:《上下千余年,申明昊123尚有三百零五篇,更有十君而取一篇者,皆商周人所作,夫子得鲁太师,编撰录之,并未刻意删减。 删除了《颂》的说法,由汉儒提出。 ”朱熹说:“孔子重新整理后,没有发现有删也没有删。”“孔子没有删。 很多时候,只是刊定”、“见圣人提笔删之、存之,不得不说”,孔子基本认定没有删《诗经》。 南宋的王柏也激烈反对孔子的删诗,说:“左氏载季牌之辞,皆与今之suming hao123,止suming hao123,略有前后。” 正如季札幌所说,不要等待夫子就把夫子未删除的《毛诗笺》删除”。 此后,拥护孔颖达观点的人非常多,除上述四人外,还有宋代吕祖谦、明代黄淳耀、清代江永、朱彝尊、王士祯、赵翼、崔述、魏源

玉润等,以及近代以来梁启超、胡适、顾颉刚、钱玄同等。

当然,反对孔颖达观点者亦代不乏人,如北宋欧阳修就公开赞成孔子删诗的观点,并对司马迁的说法作进一步修正完善。他在《诗本义·诗图总序》中说:“司马迁谓古诗三千余篇??以余考之,迁说然也。何以知之?今书传所载逸诗何可数焉。以图推之,有更十君而采其一篇者,又有二十余君而取其一篇,由是言之,何啻乎三千??非止全篇删去也,或篇删其章,或章删其句,或句删其字。”明代卢格认为:“西周盛时,环海内而封者,千八百国,使各陈一诗,亦千八百篇矣。载于经者,惟邶、鄘、卫、郑、齐、魏、唐、秦、陈、桧、曹十一国,皆春秋时诗,其他亦无所录。孟子‘诗亡’之论,其有慨于此乎?”

清初顾炎武亦认为:“孔子删《诗》,所以存列国之风也,有善有不善,兼而存之,犹古之太师,陈诗以观民风??选其辞,比其音,去烦且滥者,此夫子之所谓删也。”赵坦云:“删《诗》之旨可述乎?曰:‘去其重复焉尔。’”在这里赵坦提到了“去其重”,说明他认为孔子删掉了重复的诗篇,从中可说明孔子有删《诗》的可能性。除了欧阳修等人外,其他赞成孔子删诗者尚有宋代邵雍、程灏、周子醇、王应麟,元代马端临,清代范家相等。而之后,现代学者当中也有很多支持“孔子删《诗》说”。他们有的是完全同意司马迁的观点,认定孔子是根据儒家的礼仪规范,将古诗三千余篇删成今本《诗经》三百零五篇;有的认为孔子是删了《诗》,但他是做将不同版本“去其重”的工作。

综上所述,删与未删,唇抢舌战,论战了两千多年,至今争论不休。

三、孔子未删《诗》

两者相较而言,小编更倾向于孔子未删《诗》说,各种缘由且听我细细道来……

1. 对于“季札观乐”的记载,这是讨论“孔子删《诗》说”时无法回避的问题

季札观乐,是论家用以驳难“孔子删《诗》说”征引最多且最有力的证据。季札观乐,原出于《左传》襄公二十九年。“吴公子札来聘,见叔孙穆子,说之。谓穆子曰:“子其不得死乎?好善而不能择人。吾闻‘君子务在择人’。吾子为鲁宗卿,而任其大政,不慎举,何以堪之?祸必及子!”请观于周乐。”依据《史记?孔子世家》,孔丘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(前551),至襄公二十九年“季札观乐”,孔丘才虚九岁。一个八、九岁的小孩,能把古诗三千余篇,删定为三百篇,恐伯是难以想象的。

2. 孔子自言“诗三百”,可以证明当时《诗经》已成型

在《论语》当中记录了孔子两次说到“诗三百”。一次是《为政篇》云:“子曰:诗三百,一言以弊之,曰思无邪。”另一次是《子路篇》云:“子曰:诵诗三百,授之以政,不达;使于四方,不能专对;虽多,亦奚以为?”清朱彝尊说:“诗者,掌之王朝,颁之侯服,小学大学之所讽诵,冬夏之所教,莫之有异。故盟会聘问燕享,列国之大夫赋诗见志,不尽操其土风,使孔子以一人之见取而删之,王朝列国之臣,其孰信而从之者?……诗至于三千篇,则輶轩之所采定,不止于十三国矣。而季札观乐于鲁,所歌风诗,无出十三国之外者。又‘子所雅言’,一则曰‘《诗三百》’,再则曰‘诵《诗三百》’,未必定为删后之言。况多至三千,乐师矇瞍,安能遍其讽诵?窃疑当日掌之王朝、颁之侯服者,亦止于三百馀篇而已。”从这里可以看到,孔子自言“诗三百”足以证明当时《诗经》已经成型,故孔子未曾删《诗》。

3. 《诗经》中有很多与孔子“礼仪”标准不同的诗句

文章来源:《青海民族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qhmzyj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9/406.html



上一篇:民族研究参考文献标准格式(中文2015年颁布的参
下一篇:民族研究论文格式标准(民族研究期刊论文格式

青海民族研究投稿 | 青海民族研究编辑部| 青海民族研究版面费 | 青海民族研究论文发表 | 青海民族研究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青海民族研究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